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农业与生物学院资环系骨干教师座谈会在农生创新楼B501会议室召开,学院党委书记侯士兵、副书记陈菡、教务办郝雨璇、王丹凤、16位资环系骨干教师参会,会议由资环系党支部书记惠楠主持。
郝雨璇传达了学校第十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全面介绍了学校和学院党委关于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实施方案、要求与分配。
本次会议以“如何完善“传帮带”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水平;院系在硕士复试和博士综合考核环节如何建立分类选拔机制;如何以“学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高层次拔尖交叉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水平”为主题,与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科特点,积极建言献策,现场讨论热烈。
聚焦“传帮带”,强化师资梯队建设
在“传帮带”机制的建设上,惠楠老师首先强调,应进一步完善该机制,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水平。李旭东老师对此深表认同,并指出在当前科研组织形式调整及部分老教师临近退休的背景下,师资队伍的接续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通过高效的“传帮带”实现教学科研能力的无缝传承,保障课程教学与团队发展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夯实这一机制,陈捷老师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他建议将青年教师“穿插听课”制度化,并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从而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当前部分系科学生人数下降的现状,惠楠老师提出,可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个性化培养,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蔡均猛老师表示认同,可在入学阶段即为学生配备导师,引导其初步接触科研课题。然而,陈钦程与赵琦等老师则提醒,低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大,过早确定导师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待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后再逐步融入科研团队。
针对研究生教育,朱勃老师指出如教材更新有滞后问题,主张教师可结合课程需要自编教材,并建议研究生教学更多使用讲义,以增强内容前沿性与灵活性。沙之敏老师关注到研究生背景差异大、学制偏短等问题,强调课程内容应差异化设计,并加强与实践的结合。
蒋际宝老师建议举办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与海报展示等活动,营造浓厚学术交流氛围。耿雪青老师强调,必须严格把关博士生的开题、中期考核与年度进展,强化过程管理,以保障培养质量。陈捷老师建议组织如项目申报书撰写等专题培训,多措并举助力研究生培养。
推动教学与实践融合
陈捷老师还特别提到,要推动学生“走进农田”、深入实践一线,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在优秀校友引领方面,他建议应侧重邀请本专业领域的校友,即便来自外校,也应优先考虑,以增强引领效应的专业相关性与实效性。
陈菡指出,“传帮带”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两个方面,优质的课程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通过强化师资队伍的,有效促进了教师个体与人才队伍的协同发展。
侯士兵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系科应立足实际、加强沟通,针对不同问题与对象给予教师精准回应,并充分肯定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学院和学校的最大贡献。针对当前转专业人数较多、学生保留率不高的情况,他强调要把培养好现有学生作为首要任务,以高质量育人逐步改善现状。在本科生培养方面, “一对一导师制”应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对极优秀学生可从大一抓起,大二强化激励,鼓励学有余力者进入实验室;至大三则进一步推进制度化培养,实现全程精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