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者笔谈]周培:农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13-03-05  阅读次数:2351

  ■ 在中国,农业水平决定了民族的文明,现代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的进程。

  ■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创新源与思想库的建立。

  ■ 位于大都市的交大农科,践行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要发表高水平论文,更需要把科技成果写在华夏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定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

  农业作为全方位与自然融合的生命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对农业天然所具有生态功能的肯定,十八大报告不仅从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等方面明确了对农业发展空间的保护,也从降低水和土壤消耗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等方面规范了农业发展方向,以期现代农业的发展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载体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明确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明确要求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这些要求不仅说明了现代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载体,也说明了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的程度。

  农业具有积极的生态维护功能,保护农业空间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一方面直接破坏原有空间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又产生大量环境有害物,有限的空间无法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农作物的生长机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农作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削弱温室效应;通过滞留空气中的粉尘,降低空气的含尘量;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减少环境热量。通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业的充足发展空间,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业受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大,现代农业更强的适应能力代表了更高的文明程度。传统农业只能被动的接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极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现代农业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不断改变农业在自然面前的被动局面,人类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文明的象征。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的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提高现代农业的自然适应能力,使农业生产能够更好符合人类的需要,使生态文明到达更高的水平。

  农业发展需要投入和耗费资源,低碳、循环的现代农业能避免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一方面通过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在农作系统内部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发展产业间循环,实现其他产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另外,城市化推动人口向城市大量聚集,导致食物类农产品运输距离大大增加,运输距离的增加必然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合理的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将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流通过程的能源消耗。

  生态文明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追求和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通过不断引入各种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促成了现代农业的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现代农业的经济增长功能萎缩,而代之以产品供给、生态维护、教育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社会功能异军突起;第二,现代农业融入了各种先进要素,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使人类可以更高程度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更深刻的认识能力和更有效地利用能力,从而体现了更高的文明程度;第三,各种工业要素的应用,可能导致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发挥生态维护功能,甚至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农业一方面有条件、有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又有可能走向生态文明的反面。

  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适应了现代农业社会功能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积极贡献,亦可以有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少数人基于自身利益过度使用工业要素。在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的初期,农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产品,也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经济收入的来源,从而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工业化的发展和完成使得现代农业的经济增长功能显得极不重要,其经济功能只是对于社会中的少数重要,而其以产品供给和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多元社会功能影响着社会绝大多数的利益。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以少数人的利益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符合现代农业的特殊产业性质。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确保拥有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从而有了各种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产业,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而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其具有特殊的生态维护功能。基于特殊的产业性质,如果现代农业都不能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那么人类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将与生态环境相冲突。

  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能够确保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工业要素的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是现代农业损害生态环境的主要方面,而这些损害行为本身也将影响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要素的过度利用,在短期可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长期不仅会破坏农业生产力,也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损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从而从根本上损害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才能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的农业特征与建设要求

  多元功能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现代农业对于社会来讲具有生产保障、生态维护和丰富生活的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讲具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功能,这些功能相互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在短期,容易出现为了生产保障和经济收入而损害生态维护功能;而从长期来讲,这些功能的统一性更为突出:只有充分凸显农业的生态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的生产保障、丰富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功能。因此,实现多元功能的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这就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具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遵循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原则,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利益冲突是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障碍。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保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的协调。生态循环遵循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运动规律,经济循环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规律。两者所遵循规律的差异,导致以下冲突的可能: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利于生态循环,或者有利于生态循环平衡行为,却不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冲突的本质是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生态利益的冲突。部分农业资源与环境难以划分权属,以及农业环境的破坏源与破坏对象的不完全一致性,使得农业资源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公共资源意味着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使用权(个人经济利益),但没有权利也无法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社会生态利益)。农业环境行为的外部性导致在市场机制下,生态环境维护行为供给不足,而破坏行为供给有余。农业环境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

  农业技术创新和相关制度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两大基本支柱。十八大提出的发展节能低碳产业、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生产以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无一不依赖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和降低保护环境的经济成本。现代农业要贡献于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清洁农业、循环农业,而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些新型农业的代价和成本是现代农业经营者不愿意承担的。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利益发生冲突除了生态利益的经济成本过高外,还可能因为个人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生态利益,从而无法有效激励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如果能将社会生态利益转化为个人的经济利益,将能有效地激励个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靠制度的建立实现利益的转化。十八大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都属于从降低个人经济利益角度激励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则是从增加个人经济利益角度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激励都市农业经营者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等制度建设和完善。

  发挥交大综合优势服务于都市现代农业

  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丰富的先进要素,使都市现代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的大背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使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中,这种严峻形势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都市农业所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也更为复杂,但都市农业所拥有的先进要素优势也是其能够更好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近十年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城市面积也比上世纪末扩大了一倍多,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2012年4月26-27日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肯定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国家战略意义。都市农业如何更好的为城市生产、生态和生活服务,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

  拥有学科交叉优势并深耕于都市农业,交大农科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使命、担当重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是交大农科建设的风向标。作为 “国家队”的交大农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在都市现代农业科技领域已崭露头角,形成了“顶天”、 “立地”的格局。农业部2008年7月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农业部都市农业 (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2010年,农业部对原有实验室按照学科群重新布局,在上海设立农业部都市农业 (南方)重点实验室,以特大型城市为先导,探索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 “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的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都市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将在其中发挥极其关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交大农科将凭借学科交叉的特殊优势和“顶天”“立地”的深厚积淀,通过推动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分担。

  学者小传

  周培,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现任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都市农业与环境质量领域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多个项目。在环境分子毒理与生物检测、都市农业生境安全与控制方面获得了特色性研究成果。目前在Chemistry Communication、Nanoscale、Analyst、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Electrophoresi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hemosphere、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Analytical Methods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二项、上海市科技兴农成果一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余名。

作者: 周培

Copyright 2016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访问旧版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021 - 34205866 备案:沪交ICP备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