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农生学院实践团赴云南怒江开展少数民族村落精准扶贫的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8-08-07  阅读次数:4433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契合我校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行万里路,知中国情”,7月30日至8月4日,农生院“探秘怒江峡谷,走进少数民族”暑期社会实践团远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少数民族村落精准扶贫的综合性调研实践活动,学院思政教师陆小凡以及来自学院各个专业的12名博士生和本科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

 

 

       7月30日,实践团一行与怒江州团委在州行政中心进行座谈交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团委学少部部长刘碧峰出席会议,上海交大农生院思政教师陆小凡及部分团员代表参加交流会。刘碧峰代表怒江州欢迎实践团一行的到来,并就该州的基本情况向我们做了介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0%以上,怒江州下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7月31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本次驻村调研的目的地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丙奉村,村第一书记孙盛美、党总支书记蒋文科与实践团进行座谈交流。村干部与实践团就村落组成、交通情况、农业产业、乡村教育、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举措和成效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7月31日至8月2日,在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开展为期三天的入户走访活动。实践团共分为三组,共走访村户15户,其中包括种植草果发家的种植大户、村民小组长家,也包括因残致困、因学致困、因病致困、因迁致困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家庭。在与农户的深入交流中,实践团基本了解了国家和地方的扶贫政策和做法,并就农户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在走访时遇到一户家庭,集合了残疾、孤儿、重病等多种致贫因素,是村里重点的扶贫对象。在交流过程中,该户面对困境顽强拼搏的精神令实践团感动,回到驻地后,实践团成员集资购买了拐杖和米面赠予该户,尽团队的绵薄之力。

 

 

 

       8月2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丙奉村完小,与在此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的北大医学部实践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实践团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分别谈了自己的感想,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的教育问题与对方进行互动。

 

 

       2日下午,实践团告别丙奉村,参观了泸水市的一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实践团成员积极地与厂负责人进行交流,认真的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

 

 

 

       8月3日下午,在州团委负责人刘碧峰的主持下,实践团与怒江州发改委、农业局、扶贫办、林业局、住建局、教育局、环保局、卫计委等八个相关部门开展座谈会,并就生态农业、乡村经济、乡村教育、乡村振兴、退耕还林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双方聚焦行业精准扶贫开展互动。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怒江州民族中学,并与在该校支教的的另一交大实践团分享心得体会。

 

 

 

       8月4日,实践团来到老窝镇,参观了全国文明村崇仁村。正值第二届怒江大峡谷火腿文化旅游节,实践团成员积极地与当地村民交流。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位于中元村的怒江天运农业有限公司的万头标准化养猪场,这里也是怒江高黎贡山猪扩繁基地。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了解到该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联合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共同养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将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有机结合,让高黎贡山猪的养殖过程“土洋”结合。在培育高黎贡山猪的同时,带领群众创造财富,在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深入基层,了解滇西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通过走访村户,参观相关企业,调研乡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做法,为当地的生态农业种植、环境保护以及传统文化提供微薄的建议,鼓励实践团成员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扎根到基层一线,为祖国的百年大计做出自己的贡献。

 

供稿:张蕾 陆小凡

摄影:陆小凡、杨浩、张东伟

Copyright 2016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访问旧版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021 - 34205866 备案:沪交ICP备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