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八桂大地齐奏振兴曲”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23日-28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钦州市、百色田东县、百色平果市开展调研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文纯,学院乡村振兴专家团成员、动物科学系教授艾晓杰,食品系专业教师马梦婷、何君,学工办陈林屾以及全体实践团成员参加本次调研,多位校友协同调研。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师生对广西三农发展的认识,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思路。
7月23日,实践团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进行参观交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副处长张清泉,科教处副处长韦月白,种业处副处长、2015届校友李节法,2020届校友胡帅、2024届校友郭智健参与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就广西农业政策、发展规划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了解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践团前往钦州市委组织部展开座谈交流,组织部副部长黄飞戈主持会议并向实践团介绍了钦州市人才政策和发展规划,座谈中,来自钦州市不同部门的5位选调生代表依次分享了在钦工作体会,并对母校和组织的关心培养表达了感谢。李文纯代表学校向市委组织部一直以来对交大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向一直以来扎根八桂大地、坚守岗位职责的全体选调生校友致以亲切问候,充分肯定了在钦学子的职业选择和工作表现。他希望各位校友和实践团成员继续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底色,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实践团一行进一步前往校友程汉煌驻村工作的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那村走访调研,实践团师生与村干部开展座谈,陇那村支部书记林东震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程汉煌详细介绍了陇那村人口情况、特色产业、农民增收等内容。艾晓杰就陇那村养殖业发展提出专业性建议。陈林屾感谢村干部提供给同学们深入基层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并签署了支部共建合作协议,随后进行了“社会实践基地”牌匾的授予仪式,建立起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农作物运营模式、科研成果、产业融合以及对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贡献,实践团参观调研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近年来,基地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广农作物改良新品种,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活种业振兴“源动力”。实践团调研学习认识到,“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创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实践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学习了解水牛种畜场的特色育种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就水牛养殖、动物防疫、育种技术等问题与研究所技术人员们交流探讨。研究所科技特派员以“学一门技术、兴一项产业、促一方致富”的目标,通过技术帮扶、入户面授、优良品种引进等方式,帮助当地农户实现“自我造血”,走上致富奔康之路。
实践团考察了作登瑶族乡平略村的养鸽场,跟随养鸽场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养鸽场的经营情况和乳鸽的饲养过程,实地感受到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面对平略村山地广布、水资源稀缺的自然条件,以及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的社会现状,养鸽场在乳鸽养殖过程中按大小进行分栏管理,更加精确地控制饲养条件,既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又巧妙地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难题。
实践团成员深入钦州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探索特色农业创新典范。沙埠镇油埠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云县讲解了“钦蜜9号”百香果树苗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实践团成员亲手采摘百香果,同时与黄书记等村干部关于鲜果销售和高附加值加工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百香果特色产业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一条果香四溢的致富路。
实践团走访田东县的芒果产业园、交易中心、中国芒果博览馆及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在小龙村芒果产业园,成员们体验了采摘、分拣与打包全过程。在田东县芒果交易中心,了解电商助力销售及村企共赢模式对产业振兴的推动作用,此外,实践团通过参观芒果博览馆与种质资源圃,学习芒果文化、种质资源保护与科研成果。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广西芒果“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团成员走基层、看实情、学经验。至此,“八桂大地齐奏振兴曲”实践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践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就业引导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课堂,更是学院创新就业引导工作的有效探索。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事业,努力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青春篇章。
Address: 800 Dongchuan R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Copyright © 201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upport by: Wei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