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发布时间:2019-01-09 

幸运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张引芳,1963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农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现任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同时也是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委员,上海蔬菜食用菌协会理事,上海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训教师,是一位敢做敢为的女专家、女学者。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学成回国,在国内率先主持开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自主研发的《高产、高效纯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杏鲍菇》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并成功产业化。承担10多项国家及省市级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浦东新区创新成就二等奖1项,认定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项,科技成果5项,申请专利11项,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3部,被授予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创新人才奖、奉贤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食用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采访中,张引芳学姐回顾了她在初入大学前的一些经历,讲述了大学找到可以一直努力的目标的过程及大学教会她的一些人生道理,介绍了创业的过程并对学弟学妹的未来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对母校提出了期望。

 

口述:张引芳

采访:于力 王诗熠 周淑婕

时间:5月6日

地点:浦东新区万邦都市花园 张引芳女士家中

记录:王诗熠

编者:周淑婕

 

大学时光 师恩难忘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还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大人都要出去做工,没人照顾我,所以堂姐们去上学的时候,我就跟着坐在边上听课。当时的考试也没有现在这么规范,我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就在堂姐们考试的时候也要了一份考卷,没想到得分竟然不错,于是就跳了两级。

当时报考高考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想报名就可以参加考试。所以我1978年报考参加高考的时候才15岁,算是同批参加高考中最小的了。因为是刚刚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终于有机会参加高考上大学了,所以心情十分激动和兴奋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形容,在踏入考场的时候非常紧张,因为我们都是把能考上大学当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那个时候的录取率也是很低的,竞争很大,所以高考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我当时填志愿时,心中对名校充满了向往,于是我当时填的都是复旦之类的学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我在高考的时候感冒发烧,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烧到了39.9℃,再加上高考前的紧张复习导致疲劳过度,没有发挥好,所以最终接受调剂进入农学院。

因为入学时的年纪很小,对所有的东西都是十分新奇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学报到的那天,进了宿舍之后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第一反应她是某个老师,我就对她说“老师好,这么早就帮我们收拾宿舍”,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也是新生,还是我的室友。

我大学是在农学系,专业是土壤化学,后来学校把这个专业的名字改成了蔬菜班,可能是因为蔬菜更符合上海这个城市的需求。虽然我上大学前的志愿不是农学方向,但我还是报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决定认真好好地学习现在的专业。我整个心态的完全转变是在大三的时候,大三的时候学校有一个兴趣班教学模式,类似于现在是实验室团队。当时我就报了食用菌的兴趣班,遇到了我一生都不能忘的一位老师殷老师,在这个由殷老师带领的兴趣小组中我开始对食用菌产生浓厚了兴趣,大学毕业的时候可以填三个志愿,我填的都是“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之所以选择研究所,是觉得既然已经确定了要学这个专业,那么就要进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当时我们系主任还找我谈话,说我不该三个志愿都填的一样,应该要有一定梯度,保险一点。老师在肯定我的热爱和勇气的同时,也提醒我不应该这么自负,毕竟进科研单也是很困难的,大多数人都是去市县的事业单位工作,而我最终很幸运地被录取了。后来我到了食用菌研究所,进入了科研单位,成为了一名研究员。工作了两年后,开始有了研究生制度,我也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所以就去考了华中农大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专业地学习了三年的食用菌。

所以说,在大学时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该就是殷绒一老师了,是她将我引入食用菌这个行业。最初进兴趣班的时候,我们对食用菌真的是一无所知,我们那个年代连蘑菇都不怎么见过,因此我们的认知和知识都是从零开始的。老师也耐心地从零开始启蒙我们,通过实验让我们了解到蘑菇是怎么种的,怎么长出来的,怎样做得更好。对于食用菌,我们从不认识到了解再到研究,这个过程激发了我们内心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殷老师是我进入这个专业的引路人,她启蒙了我对于食用菌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我对食用菌的热爱,让我决定了以后的道路。我们当时假期都不回家,待在学校做食用菌的学习和研究。

 

环境在变 不变的是热爱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那时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信息量。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看的多学的多,用的时间也很多,而我们那个时候的信息很少,诱惑也很少,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加之我们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渴望知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我们所有的同学吃好晚饭后,背上书包就去自习室抢座位、看书、学习。不论是应届的、往届的还是老三届的,对知识都十分渴望。我宿舍下铺那个同学都有两个小孩了,一边给小孩织毛衣一边看书,平时还要纳鞋底,在农忙季节还要赶回家干农活。在大学的四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学到了知识。因为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学习的机会很少,不像现在,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学到知识。另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我大学一毕业就到研究所工作了,科研的方法都是在大学里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农学院很多老师也是从科研单位来当老师的,教了我们很多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学还激发了我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对我帮助很大,像我对食用菌一开始是一无所知,通过大学专业的学习和兴趣班的学习从而喜欢上食用菌。

    跟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我享受到了这个时代带给我的生活的改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的命运就是通过高考改变的。

我大学毕业后在科研所待了14年,后来又出国做合作研究。在工作中我才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处,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验中,获得科学成果,推动科学成果,让科技变成生产力,这种有所收获的感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我在研究所主要做的是育种和栽培,取得过一些成果奖,也获得了一些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了一些专利,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些成果对于食用菌的生产技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技术主要是培育新的品种,发明新的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出国做合作研究时候的一次经历又让我的人生再一次起了转折。我去参加一个食用菌会议,我们食用菌会议一般都是农业方向的,但是他们的名字叫mushroom industry,就是蘑菇工业会议,后来我也去参加了他们的工厂。那个时候国内的食用菌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的,靠手工操作,而国外都是工业化的生产,这对我触动非常大。所以我后来就想怎么样能够把食用菌的工业化技术在国内进行推广。99年我回国后,就在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工作,有机会实现国内第一个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当时我已经是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副所长,但是仍然很坚定地选择了辞职,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放弃掉一个金饭碗选择到企业工作。

食用菌这个项目是很困难的,做起来很艰苦。对我来讲,我只是一个研究人员,看到了一个好的产业方向,但真的要变成真正的产品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工厂的设计,但这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以前在研究所结识的人脉,我请到了一些专家给我们做技术指导,亲自画了一个工艺布局。厂房是需要设计人员设计的,但是工艺布局需要我们自己设计。当时我们带设计院的人去日本的厂房参观学习,请专家来指导,慢慢的把厂房建起来。之后技术体系、原材料、菌种、使用技术等等都是我们一边摸索学习一边决定的,我们这个企业后来最终一炮打响,建成后一经投产,产品非常顺利地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到市场马上就供不应求。当时我们投产的时候是2000年,正值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人们生活品质日益提高,让我们幸运地有了广大的市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食用菌这个领域,就是因为太热爱了,所以我才能自始至终待在这个领域,并且孜孜不倦地工作。我们国家的食用菌历史是很久远的,但是由于经济和生产模式等限制,一直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我在国外工作学习,把食用菌工业化引进中国,在这方面我是一位开拓者。我去上大学是国家给我机会培养了我,我去研究所工作,研究所也培养了我,给了我很多机会,我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生产力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觉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个价值不在于我有多成功,而是我真的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并且是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本身就是我最骄傲最快乐的事情。

如果用关键词来总结我的事业发展过程,第一个关键词是幸运,因为我在人生的每个转折点或者说发展点都碰上了一个好的机会,国家发展的每个节点我都赶上了,我高中一毕业就恢复高考;大学毕业,按照自己内心很冒险的填了三个相同的志愿,很幸运地进入研究所工作;工作两年后又遇到研究所制度,读研继续深造;后来又正逢开放,我可以到国外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当我想要在国内做食用菌工业化的时候又遇到认同我支持我的人;技术投产后,很幸运地打入市场;后来国家发展了,我们产业得以升级换代,我也可以投身产业中,实现了我从农业到工业的产业梦。我很幸运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之共同进步。

第二个就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也时常用来勉励我自己。其实机会对大家来说都是同等的,比如恢复高考了,你自己不努力考不上大学那也不行的。假如你想去研究所工作,你得有资格有实力,没有一定的实力和成绩是无法实现你的理想的。

 

创业中的难题与思考

当然,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觉得在我们创业的时候,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企业家,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很不习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从象牙塔走出来,走进了一个繁杂的社会,很多事情不懂也不理解,免不了碰到了不少挫折。不过我觉得生活本就充满磨难,经历磨炼是一种财富。人生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另外,还要学会适应社会,不能让社会去适应你。为此我不断地调整着自己,与时俱进,以一名研究人员的身份走入企业,并坚持了下来。所以如何才能坚持创业,我觉得首先要确立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目标,我们讲梦想不能空想。第二个要认清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因为创业不是喊口号,需要真正地付诸行动。假如你不了解这个领域肯定是不行的,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否则你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技术可以引进,但做出判断的基础知识不可或缺。第三个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创业不可能百分百成功,甚至说是万里挑一几率也不为过,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失败了可以重新来过,不能因为一次不成功就把自己的人生否定了。最后一个就是激情,创业真的是需要激情的,创业真的太辛苦了,而且创业很多时候都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没有激情支持自己继续下去很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对农业未来的充满期待

我们国家目前从总体上来讲,还是重工轻农的。但我觉得,时代是在变化的,现在这个时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现在做的不是传统的农业,我们做的是安全农业、健康农业,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的天地可以去开拓,国家和社会会越来越重视这方面,对农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农业工业化、品种优良化、食品安全性等都需要技术的科研领域,不是传统意义地在地里种植,所以对专业人才也要求具备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工业化生产知识等等,现在的农业已经实现与信息相互交融。所以对大学生来讲,做农业是很光荣且有用武之地的。就像现在的专业有很多是交叉学科,精准农业、农业信息化等领域不只是我们学农的学生在做,很多其他专业的也涉及农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未来,很多行业会被替代,但是我们需要食物,这些健康的东西是无法替代的,这正依赖着我们的知识技术,所以我们的前景很广阔,而且我们的责任也很重大。

农学院现在并入交大,起点更高了,师资力量更强了,学生的素质更好了。我认为地处上海,学院可以着力发展一下特色都市农业,每个省都有农学院,每个省的地域特色都不一样,所以我希望可以有一些符合上海城市的特色专业。培养学生时,要激发他们对于农业的热爱。现在的学生学习知识都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很聪明,但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不能只是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一味地接受,而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接触实际的东西,多去基地参观了解,建立一些课外课堂。农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找一些企业里成功的人,来跟学弟学妹做交流,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并且看到行业的前景和榜样的力量,这也是激发他们热爱所学的方式之一。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